門診是提供醫療服務的主要窗口,更是醫護工作者醫德醫風集中展現的主要場所。門診輸液室作為醫療服務工作的重要一環,不僅承載著醫院文化、價值輸出的重任,同時也是彰顯國際JCI“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聯系醫生和患者的橋梁、紐帶。
扎實穩定的醫療技術和處處透著人情味的貼心服務,讓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門診輸液室,5天內接連收到了4封輸液患者聯名手寫的感謝信。在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里,蘊含著居民質樸而溫暖的情感,字里行間更是充斥著對藍十字醫護人員的認可和贊許。
“小張(張福英)態度耐心負責,對(患者)很負責,打針技術很高明,患者很高興。護士姓劉(劉非凡)打針技術很好,態度很和氣......”
“我們是輸液室的(患者),你們輸液室的護士服務態度真好,水平又高,我們感到很暖心(溫心)......”
“我們是病友,非常感謝吊針室的張小姐和劉小姐小姑娘,希望領導在開會時特別要表揚一下......”
滿意是基礎 感動是目標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管理,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的醫療服務工作和醫療秩序也在穩步推進。為了進一步滿足周邊居民的就醫需求,醫院領導經再三研究,決定開放門診輸液,并抽調精兵強將,充實輸液室團隊,以拓寬醫療服務基礎面,提升門診醫療服務水平。
綜合監護病房護理負責人張福英,緩沖病區護士劉非凡聞令而動,一個是有著26年豐富經驗的老護士,一個是活力迸發的后浪“新軍”。新老搭配的組合很快就在門診輸液室引發了一系列“化學變化”,不僅打破了大眾眼中輸液室“冷冰冰”、“鬧哄哄”的刻板印象,而且讓這里越來越有了“家”的溫暖和舒適。
把患者當親人,將關愛融入到服務細節中,貫徹“滿意是基礎,感動是目標”的服務理念。張福英和劉非凡把國際JCI的思想融入到每一個動作,化入到每一句話語中。
“阿姨(叔叔),你們今天來得比昨天早呀!”
“輸液前您要不要提前去個洗手間?這個藥對血管有刺激作用,會有些疼,不舒服您喊我!”
“大爺您口罩戴戴好,我幫您戴好吧!”
“阿姨(叔叔),今天輸液感覺怎么樣,有沒有什么不適?”
冬日暖陽 溫暖著患者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的一大特點,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頭部不適而來就診,與之對應的輸液室患者也多為頭痛頭暈、腦供血不足,或中風后遺癥等。在這里,短則一周,長則大半月,甚至更長時間,他們每天都會定時來輸液。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張福英和劉非凡就和這些患者打成了一片。每次都會主動關心、詢問他們的身體恢復情況,閑時還會為他們科普輸液常識。巡視的時候,遇到需要幫助的患者,更是不遺余力地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
老年患者血管又細又脆,長時間輸液還容易出現淤青,下針的空間就越來越小,難度也就越來越大。張福英和劉非凡硬是憑借著精湛嫻熟的技藝,以“一針見血”贏得了患者們的敬佩和贊許。
提起輸液室的“小張”和”小劉姑娘“,來這里的患者都會齊刷刷地翹起大拇指,嘴里還要忙不迭地夸上幾句。“她們扎針技術很好,扎得準,一點不痛。”,“她們真的很好的,人又和氣、又耐心。”,“你們這護士好,關心我們,就像在家一樣。”
“接診時有問候聲,操作前有解釋聲,操作中有安慰聲,操作后有關心聲,配合時有感謝聲,巡視時有親切聲。”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張福英和劉非凡將輸液室變成了冬日里的一抹暖陽,溫暖著患者,感動了自己。
以愛導航 提升護理價值
面對著患者們發自內心的感謝,這兩位輸液室的“小超人”, 內心也是萬分感動。隨著一傳十,十傳百的口碑效應,“藍十字輸液室護士扎針特別好,一點不痛”的訊息,就在周邊居民群中傳揚了開來,輸液室的故事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生動。
“扎針哪有不痛的呀!不過也有訣竅可以緩解。”張福英調皮地說。“身心護理”不僅指執行醫囑的治療護理,更要注重對患者心理的護理。一方面做好溝通,提前告知患者藥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尊重患者,多用敬語,語氣溫和,發自內心地去關心他們的病情。醫患和諧,就變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一些老年患者,血管狀況差,穿刺困難,除了扎實的基本功外,“小竅門”就是建立起信任感,盡量用合適的話語去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這樣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些患者偶然聽說,張福英和劉非凡是臨時抽調到輸液室的,過幾天可能要再調回去,已經習慣了兩個“小超人”的患者們心中萬般不舍,就像被人搶走了最心愛的“寶貝”。
“我來寫感謝信吧,希望把她們留下來”,“大家一起吧”。在一位阿姨的號召下,更多的人加入進來,5天時間,輸液室的患者們就寫下了四封聯名感謝信,希望用行動來挽留住這兩個“寶貝”。
一百多年前,“提燈女神”南丁格爾寫下了“盡力提高護理之標準”的誓言;一百多年后,“白衣天使”們以身心踐行著這一誓言,用愛與守護為患者織起了一座座健康的高墻。
一封封感謝信雖然短小,其中包含的情義卻無限深重,激勵著醫院的全體醫護砥礪前行,奮進勃發,與患者們一同勾畫健康與幸福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