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上海天佑醫院召開消化道出血病例討論會,全院10余個學科的20余位科主任和護士長參加。討論共選取了10例消化道出血病例,涉及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骨科和重癥醫學科等多個學科。與會科主任和護士長分別結合典型病例進行討論,從可能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方法、治療原則以及診療過程中應關注的風險點和應急措施等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病例討論是一項常規工作,而像這樣全院性的專題討論還是一次嘗試。”醫務科負責人介紹,消化道出血因有很強的隱匿性,成為病人診療和手術的潛在風險。召開這樣的專項病例討論主要是通過分析典型病例,總結經驗,增強風險意識,進一步提高醫療質量和安全。
事實確實如此,有不少病人并非因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他們入住在不同病區,在診療或手術過程中卻出現急性消化道出血,有的還不能及時找到出血點,稍有不慎就可能帶來嚴重后果。
80歲的張先生因右肩肩袖損傷到天佑醫院骨科住院治療,某天凌晨突然出現兩次吐血甚至嘔吐血凝塊,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著實有些“意外”。危急時刻,骨科請來消化內科會診,爭取了救治的“黃金時間”。
患者陳女士是一名腦梗死患者,入住在神經外科,4月初的某個深夜突發上消化道大出血,短時間內嘔血近2000ml。當時醫護人員迅速為其開通靜脈通道、連接心電監護、吸氧,并應用藥物控制病情,同時通知消化內科醫生會診,緊急進行了內鏡下止血才得以搶救成功,后轉入ICU。
因醫院高齡病人多,有的還患有多種疾病,在診療過程中除關注原發疾病、過往病史外,還要想到可能的并發癥,同時,密切關注病情變化。“病人有腹腔內出血癥狀時,能快速找到出血點并及時止血非常關鍵,消化內鏡及時介入是最重要的一環。”在討論時,這一觀點成為大家的共識。
心血管內科一位高齡患者的經歷也印證了這一觀點。5月中旬,95歲高齡患者紀阿婆因冠心病入院,后出現便血、血壓低、心率加快等癥狀,由于患有高血壓、肝硬化、慢性腎衰等多種基礎疾病,加上高齡,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考慮到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及時請來消化內科會診,經內鏡檢查發現患者直腸動脈出血,經過內鏡下止血成功。
心血管內科雷著斌主任在分析本案例時,還對消化道出血情況下抗凝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提出了建議,通過優化用藥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在討論中,藥劑科成熙主任提出,目前我院出現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大部分存在高齡、基礎疾病多、肝腎功能差的問題,治療方案比較復雜,且多數患者本來就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所以要特別重視對患者出血風險的評估,嚴格遵循規范治療方案,按照指南證據選擇更合理的藥物并做好監測。例如對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風險較高的患者,使用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PPIs)降低相關出血風險的效果,明顯優于H2受體阻制劑(H2RAs),醫師應注意相關藥物選擇。
“消化道出血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內鏡診斷是一種很好的手段。”消化內科李明峰主任還就參與會診和搶救的消化道出血病例進行了分享交流。他表示,消化內鏡室將充分利用好醫生團隊、技術和設備優勢,更快地參與到會診和搶救中,為消化道出血病人安全提供更大的保障。
醫務科對典型病例反映出來的風險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優化改進措施和建議,結合醫療文書中的關鍵點現場詢問和求證,就病歷書寫規范、提高病歷質量提出了指導和要求。
“及時發現疾病的隱匿性,考驗醫護人員的臨床經驗和水平。此次關于消化道出血典型病例的多學科探討,對提高臨床醫療水平、保障醫療安全有重要意義。”蔡劍飛院長在總結時提出,消化道出血已經成為診治過程中高風險的并發癥,我們要深入分析消化道出血和原發疾病的關系,以及并發癥相關隱匿性的原因,為預防消化道出血和出血后的救治提供依據。
蔡劍飛院長強調,此次討論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大家的警惕性和專業素養,提高大家預防、預判疾病發生的能力,做到及時發現并快速處理。各科室在日常診療中也要利用集體討論的形式,對突發性的病例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不斷優化治療方案,提升團隊的醫療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安全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