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大講堂”第四期順利開講。本次“大講堂”由醫務科朱細海科長主持,特邀院神經內科5A病區主任李振并,神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主任趙楓分別主講“腦血管解剖標注+顱內定位”、“呼吸機的應用”兩個主題。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項耀均院長、潘耀良副院長出席會議,各科室主任及醫護人員共計近百人線上線下一起參與。
▲ 醫務科朱細??崎L主持會議
我國是腦血管病發病率較高的國家,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新發腦血管病約280萬人,腦血管病患病人數超過2000萬人,發病率逐年攀升,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神經外科手術和介入治療是腦血管病的重要治療手段,而腦血管病、顱內腦血管的解剖標注和顱內神經定位則是神經科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醫生更加依賴先進的設備,而依靠CT、磁共振等往往僅能對顱內出血、堵塞進行大致判斷,但對出現問題的具體部位與血管進行精確診斷,判斷這些癥狀會如何影響身體的某個部位或哪些機能,以及這些疾病的演變和預后發展如何處理,仍需要醫生通過對顱內腦血管結構的熟練掌握和定位技巧來完成。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神經內科5A病區主任李振并娓娓道來,將自己神經內科30多年及超過2000例的手術經驗進行了總結、提煉,如數家珍地向各位同仁介紹了復雜且精密的顱內動脈構成以及所處位置情況。
▲ 李振并主任現場講授
此外,李主任還詳細介紹了這些血管的具體責任分工以及出現病變后所造成的各種類型后遺癥,并生動形象介紹了如何進行病理定位診斷。以凝視中樞為例,如果是刺激性病變,眼睛向左側凝視,則應該是右側出現病灶,是反方向的。如果遇到一個昏迷病人,眼睛向左側凝視,右側肢體偏癱,說明是左側大腦半球損傷。
神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主任趙楓博士詳細介紹了呼吸機的功能、應用場景、連接方式、常用通氣模式、具體的使用參數以及常見報警原因及處理等內容。趙主任介紹到呼吸機是進行機械通氣的醫療設備,是一種生命支持治療方式,可幫助無充分自主呼吸的患者進行呼吸,不少在神經重癥監護病房接受治療的重癥患者都需要機械通氣治療,部分患者甚至長期需要呼吸機的支持。因此,在現代臨床治療中,使用呼吸機輔助重癥患者進行呼吸,有效的幫助患者進行正常通氣,在救治病患過程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 趙楓主任現場講授
當前,呼吸機主要用于改善通氣、換氣功能,糾正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現已廣泛應用于肺部疾病、腦部疾病,嚴重的胸部疾患或呼吸肌無力、心肺復蘇、缺血性心臟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麻醉和手術中的輔助或控制呼吸等領域或場合。
此外,趙主任還介紹了人工氣道的護理措施,如預防人工氣道的意外脫落、防止導管阻塞、保持氣道清潔、人工氣道的溫濕化管理、拔管護理等。其中,趙主任貼心地向各位傳授到,溫度37度、濕度為100%絕對濕度的是最符合生理的機械通氣,最適合人體呼吸系統機能,這體現了醫者仁心、傾囊相授的奉獻精神。
大講堂是醫院“258”學科建設計劃發展方向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各期專家骨干將多年從業經驗中總結的特色技術和前沿動態進行分享講解,促進醫院內部的學術交流和知識經驗分享,提升醫護人員的學科建設水平和治療水平,并探討新技術和診療方案,為廣大患者提供更佳的就醫體驗,打造優質服務。
▲ 醫護人員現場認真聆聽